学习资源库

病例讨论

第十四章 免疫病理 病例三 过敏性休克


病况

罗某,女,7岁,某年3月30日上午11时随父亲到田里,在油菜地里玩耍,其父突然听到其大声哭喊,见成群的蜜蜂围绕蜇叮其头面部,面部红肿明显。其父用衣服包着其头面部抱着她往村内跑,仍有成群蜜蜂追赶蜇叮。回村的路途较远,约需两个小时。途中其父发现该女烦躁不安、气急、呕吐,后渐昏迷、抽搐、肢体渐瘫软回村找到医生,经医生检查,罗某已呼吸心跳停止,宣告死亡。患儿和其家族内成员平素身体健康,无先天疾病和重大疾病史。

问题:

1.从本例死亡经过,推断死亡原因。

2.预期在尸检时可见到的主要病变。

3.本病的发生机理和主要的形态学依据。

【思考提示】

1.本例患者有蜜蜂蜇咬史,死亡经过迅速,既往无先天及重大疾病史,考虑过敏性休克而死亡。过敏反应可以是局部性的或全身性的。局部性过敏反应常在接触抗原的皮肤、黏膜处发生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如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引起的皮疹、腹泻等; 全身性过敏反应一般由抗血清、药物过敏等引起,表现为呼吸道、胃肠道平滑肌的持续性痉挛引起的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以及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的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并很快进入休克状态。根据本例的表现,应考虑为蜂毒中的酶类和多肽类引起突发性过敏休克致死。致敏原因是蜜蜂蜇咬所释放的毒液。蜂类蜇伤中毒在日常生活中极常见,据称远多于毒蛇咬伤中毒和死亡。蜂毒储存在尾部的毒腺中,毒腺与尾刺相通,蜂蜇人、畜时以尾刺刺人皮肤,排出蜂毒。蜂毒中有多种有毒成分,尤其是酶类和多肽类,如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激肽、蜂毒神经多肽等。酶类和多肽类作为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成为致敏原,除具有溶血、出血和神经毒性外,还可迅速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死亡。另外,蜂毒溶血毒肽也是蜂毒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蜂毒的50%,有溶血、出血作用,可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肾小管坏死而致人死亡,但这种死亡多发生在蜂蜇伤2~3天。

2.本例为全身性过敏性休克,故死后的尸体解剖应该可以有以下特点:眼观可见头面部和颈部等处暴露在外的皮肤显著红肿,可以找到尚残存插在皮肤里的蜜蜂尾刺,喉头声门及会厌、食管、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脱落,气管内较多粉红色黏液,两肺、脾、肾脏出血、水肿明显。镜下见上述器官和组织明显充血、淤血和水肿,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是特征性病变。

3.细胞免疫反应或体液免疫反应均可导致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伤,习惯上称之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变态反应按其引起免疫损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即是I型变态反应,或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此型变态反应在人类是由IgE所介导的。在动物,其他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亦参与作用。IgE由鼻咽、扁桃体、支气管、胃肠黏膜等处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所以,这些部位是过敏原侵入引起过敏反应的好发部位。多种过敏原均可激发I型变态反应,常见有:①异种蛋白质:如异种动物血清、昆虫毒液、食物,如鱼、虾,寄生虫如螨,以及花粉等;②药物: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等。? 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当过敏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刺激扁桃体、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经过抗原递呈作用,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抗体通过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表面的Fc受体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结合,此时,机体即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若抗原与靶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IgE结合,即可能介导桥联反应,促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发生脱颗粒过程或激活磷脂酶途径释放活性介质。主要的活性介质有:组织胺、激肽释放酶、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等。这些活性介质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组织水肿、全身血压下降、支气管及其他部位的平滑肌强烈痉挛及黏膜分泌增加、趋化并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等作用。它们共同将过敏性反应推向高潮,在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内即可发生,持续30~60min,此即为速发型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最严重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致敏患者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鼻咽痒、胸闷、气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循环衰竭、血压下降以及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等,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迅速死亡。过敏反应的形态学依据是器官和组织,尤其是与抗原直接相接触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等处充血水肿明显,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是其最主要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