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源库

病例讨论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 病例十五 第三脑室室管膜母细胞瘤


病况

患儿,男,1岁。入院前一周其母发现患儿经常在床上摸索所要玩具,方知其视力不好而入X X儿童医院就诊。患儿为第1胎,足月,出生后至今发育正常,无惊厥史。 入院时体温36.8C,脉搏118/次,血压14.63/9.31kPa(110/ 70mmHg),身高60cm,头围47cm。身体较肥胖,体重9公斤。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前囱门未闭,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不肿大,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嗅觉正常,双眼视力为眼前手动,眼底检查两侧视乳头萎缩,运动与感觉尚正常,脑膜刺激征可疑,巴彬斯基氏征(—)。 化验:Hb 120g/L,WBC 18.6×109/L,N 80%,L 20%,血糖5.0mmol/L。肝功能正常。尿常规正常,尿比重1.010,尿糖(—)。 脑脊液:压力1.53kPa(170mmH2O),常规及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颅骨X线摄片见骨缝裂开,蝶鞍不增大,后床突脱钙。住院后患儿少哭闹,嗜睡,喜处平卧位,吃奶及喝水多,每天喝水约1120mL,尿量亦多。按“颅底蛛网膜炎”治疗。用皮质激素,脱水剂,但效果不明显,至住院第10天下午,患儿突然烦躁,呕吐,四肢强直性抽搐,眼球水平震颤,很快进入深昏迷状态。瞳孑L右侧大于左侧,呼吸不规则,体温40℃,心率152次/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主要发现为脑重865g,软脑膜有光泽,两大脑半球对称,脑回变宽,脑沟变浅,脑底脚间池处见3cm×3cm×l.2cm暗红色结节状圆形肿物。质地中等,与周围分界尚清,该肿物与蝶鞍部粘连,向前推挤压迫视神经交叉,向下与垂体黏着,并挤压脑干,推其向后下方于右侧海马沟回处见较明显压迹,局部动眼神经也有相应压迹。矢状切面上见肿块4cm×3.5cm×3cm大小,占据第三脑室部位。冠状切面两侧脑室扩张,肿块切面呈暗红色与灰色交错,可见大片出血,坏死。镜检:肿瘤由大片圆形、卵圆形细胞构成,细胞大小较一致,可见多层细胞围绕一腔隙排列,腔面有的可见胞浆构成的一红染的内界膜,核卵圆,位于基底部围成一圈,构成所谓多层性菊形团 (multilayered roseltes),周围散在一些未分化神经外胚叶细胞,不见血管周围的假菊形团,亦未见Homer-Wright菊形团。免疫组化S-100(+),GFAP(+),vimentin(+),突触素(—)。间质充血有处大片出血,部分瘤细胞呈灶性,片状坏死,核浓缩,核溶解。于垂体部取材,见垂体大部分被上述肿瘤细胞浸润,视交叉、桥脑等处取材,亦见上述瘤细胞浸润。但在桥脑仅限浅表层。

问题:

1.通过本例的尸检,请写出主要病理诊断。

2.根据病理所见,请结合神经解剖知识,将本例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作出神经定位诊断。

3.试分析本例的死因。

4.通过本例的讨论与学习,试总结出有哪些值得今后注意的经验、教训。

【思考提示】

1.本例病理所见特点: ①1岁小儿;②发生在脑室(第三脑室)肿瘤;③眼观肿瘤境界相对清;④瘤细胞大小相对一致,且见多数多层细胞围绕的菊形团;⑤GFAP(+),vimentin(+),S-100(+),突触素(—);⑥大片出血、坏死,故符合室管膜母细胞瘤,相当WHOⅣ级。该瘤临床特点是多见于1岁或2岁的小儿,最常见症状是颅内压增高与脑积水。它需与间变性室管膜瘤(WHOⅣ级)区别,后者可见多数血管周围的假菊形团,小血管增生,甚至假栅栏状坏死状,本例均末见到。它也需与出现某些室管膜母细胞瘤改变的髓母细胞瘤(WHOⅣ级)区别。但髓母细胞瘤大部分细胞核卵圆、胡萝卜状,染色深,排列致密,且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突触素(+),本例也未见到。此外本例见两侧脑室扩张,及右海马沟回处压迹。因此,本例病理诊断是:第三脑室室管膜母细胞瘤(WHOⅣ级)伴出血、坏死。肿瘤并侵及垂体、视交叉及脑桥表浅部。继发两侧脑室积水及小脑幕切迹疝(海马沟回疝)。

2.本例尸检已证实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及其周围。第三脑室实际上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一个裂隙,其前上方左右均有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其下方以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连,其顶部为伸展于两侧丘脑髓纹之间的室管膜,底部由前向后是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大脑脚前部、后穿质及中脑导水管,前壁按向前下的顺序是胼胝体嘴板、前连合及终板,后壁自上而下是松果体、后联合,两侧壁大部分为丘脑内侧面、丘脑下部。原发于第三脑室的肿瘤有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颅咽管瘤,也可发生脑膜瘤、上皮样瘤。 由于解剖部位特征,因此该处发生占位性病变,主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1)颅内压增高: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这种头痛又视脑脊液循环是否再通,即受阻隔室间孔叮因肿瘤移位而突然开放而缓解,表现发作性头痛。头痛多次发作可迫使病人取特殊体位,如本例采取平卧强迫体位。本例颅X线片示颅缝裂开,起了一定缓解作用,故开始颅内压症状并不明显。 (2)侵及第三脑室邻近神经组织的体征:侵及视交叉: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及视乳头萎缩或水肿伴萎缩。侵及丘脑可出现半身感觉减退或感觉过度(hyperpathia),侵及下丘脑前部的食欲中枢可发生厌食或食欲亢进。第三脑室本身比较特殊的体征是内分泌与代谢机能失调,如性腺机能障碍,或表现肥胖性生殖不能,营养不良综合征,有时出现尿崩症,若病变累及中脑,可出现上视困难,核性动眼神经障碍等。本例有①双眼视力减退,视乳头萎缩;②有下丘脑及垂体功能低下症状,如多饮、多尿;③有颅内压增高体征,颅缝裂开。所以临床定位于第三脑室及其周围部占位病变。

3.本例死因分析:主要死因是室管膜母细胞瘤(WHOⅣ级)。从尸检结果看,该瘤有4cm×3.5cm×3cm大小,说明存在已久,为什么至住院第10天,突然烦躁,呕吐,四肢强直性抽搐,深昏迷,高热,抢救无效死亡。从病理所见来看是由于肿瘤突然发生出血,所谓肿瘤卒中所致。所以直接死因是肿瘤卒中,瘤体急剧膨大,并进一步阻塞脑脊液循环,使颅内压急剧增高,压迫下丘脑引起昏迷、 高热,脑干受压引起去大脑强直性发作,最后脑干功能衰竭而死。

4.通过本例讨论,至少有以下两点经验值得吸取:(1)本例系第三脑室恶性肿瘤伴发肿瘤性卒中,形成阻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但由于婴幼儿颅骨发育的生理特点,颅内压增高症状与体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表现不明显,故在这类小儿中,不能以有无高颅内压症状来诊断颅内肿瘤。相反,精神、智力、视力及多饮、多尿常见于肿瘤的早期,应引起重视与警惕。(2)起源于第三脑室内的肿瘤,由于肿瘤可起到活瓣作用,可突然阻塞室间孔或导水管上口,临床上可出现“发作性颅内压增高”并可出现强迫体位,而其邻近肿瘤多无此征象,有利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