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源库

病例讨论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病例五 急性重症肝炎


病况

患者,男性,40岁,工人,某月17日下午在室外劳动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随之意识丧失,伴小便失禁,无肢体抽搐,急送医院抢救。体检:T 39℃,P 160次/分,BP 16/11kPa。腹部B超示轻度脂肪肝,头颅CT未见异常。经对症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次日晨解出血水样大便,约400mL,中午出现呕吐,吐出咖啡渣样物,伴鼻出血和球结膜出血、水肿。实验室检查:肝炎血清学检查: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21s;血清学检查:谷草转氨酶1364.51U/L,谷丙转氨酶8551U/L,血清总胆红素48.2μmol/L,直接胆红素10.4μmol/L。19日患者皮肤出现黄染,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大便呈糊状、黑便。20日患者情况进一步恶化,全身皮肤高度黄染,出现呼吸障碍,呼吸浅快,双上肺可闻及哮鸣音,双肺底可闻及湿性罗音,腹部膨隆,腹水症(+),再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3891.41U/L,谷丙转氨酶63771U/L,血清总胆红素215.3μm ol/L,直接胆红素138.7μmol/L,22日,患者呈深昏迷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题:

1.据本例主要临床表现,试分析临床诊断及死亡原因。

2.试述尸检预期可见病变。

3.分析发病机制。

【思考提示】

1.本例患者起病急,于发病后六天内死亡,临床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昏迷,意识渐丧失,尿量减少,便血、呕血、出血倾向明显;实验室检查胆红素大于172μmol/L,肝炎血清学检查: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提示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功能损害严重,故应首先诊断为急性重症肝炎。直接死因为肝肾综合症及肝性脑病。

2.尸检以肝脏的病变最为主要。肝脏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可减至正常的一半或更少,包膜皱缩,边缘锐利,质地异常柔软,整个肝脏甚至可以卷摺而不断裂。表面及切面根据出血及胆汁淤积的程度,呈现黄色或红褐色,故又称为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镜下见:病变以肝细胞的广泛变性与坏死为主要特点。肝细胞坏死的程度与预后有着直接的联系,坏死轻者,预后较好,反之则较差。急性重症肝炎可分为水肿型和坏死型:水肿型以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变性、肿胀为主,胞膜明显,胞质淡染或透明,细胞互相挤压呈多边状,小叶结构紊乱,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坏死型以广泛的肝细胞坏死为特点,坏死细胞溶解吸收,留下扩张的盱窦,常出血,整个肝组织显示一片荒芜的景象。网状支架塌陷,门管区相互靠近,门管区周围可有残存的肝细胞小岛,但无再生表现。中央静脉常有内膜炎。初期,炎症反应轻,以后逐渐加重,门管区和坏死区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在尸解中,还会看到全身皮肤高度黄染,散在出血斑点,球睑结膜片状出血、水肿。胸腔内见少量淡黄色液体,双肺淤血、水肿,见少量点状出血。食道及胃肠道腔内可见咖啡样物,黏膜充血水肿。脾脏淤血,大网膜、小肠系膜可见大量散在的出血斑点,肾脏肿胀,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呈闭塞状,肾小管管腔扩大,腔内有少量蛋白管型和胆汁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水肿。

3.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还尚未阐明。目前,认为发病机制大致与以下三方面有关:肝炎病毒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机体的免疫性损害,这可能是重症肝炎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肝细胞严重变性和大量坏死是其病理基础,从而导致肝细胞功能的衰竭;由此而引起的内毒素血症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害,使肝功能衰竭更为严重,成为后阶段的重要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