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Ⅰ、课程概况

英文名称: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先修课程: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

后续课程: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论

总学时数:  68  学时

理论学时:62  学时

实验学时: 6 学时

课外实践:  0  学时

    分: 4 学分

 

适用专业:药学、中药学

 

 

Ⅱ、课程简介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病理学(Pathology)与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转归和临床病理联系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通向《临床医学概论》的桥梁学科。针对药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别为学习及从事医药专业的课程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需要以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知识为前提。

2.教学组织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及实物标本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3.教学保障:显微镜、电脑、投影仪、空调;大体标本及切片标本、细胞涂片制作的仪器(切片机、脱水机、摊片机、染片机、显微照相机、离心机等)。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

选用教材: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7版),王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 参考书目:《病理学》(第七版),李玉林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月。

《病理学》(第1版),李甘地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Basic pathology》(第7版),Ronnins编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

《病理生理学》(第8版),王建枝、殷莲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紧要与习题集》(第1版),何志巍、周艳芳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导学与应试指南》(第1版),吴伟康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教学网站: http://jpkc.gdmc.edu.cn/blx/

         http://jpkc.gdmc.edu.cn/jingpingx/bsjingpin/index.asp

 

 

Ⅲ、课时分配安排

理论

序号

讲课内容

课时分配

1

绪论、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4

2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

3

第四章 炎症

3

4

第五章 肿瘤

6

5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

6

第七章 酸碱平衡紊乱

3

7

第八章 缺氧

1

8

第九章 发热

1

9

第十章 休克

2

10

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

11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4

12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4

13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4

14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2

15

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4

16

第十七章 肝性脑病

2

17

第十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4

18

第十九章 肾功能不全

4

19

第二十章 生殖系统疾病

2

20

第二十二 传染病

2

21

第二十三章  寄生虫病

2

合计

62

 

实验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类型

课时分配

1

总论常见病变大体标本+切片标本观察

验证型

3

2

常见肿瘤的大体标本+切片标本观察

验证型

3

合计

验证型

6

注: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

 

Ⅳ、正文

理论教学大纲

绪论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病理学的概念。

(二)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三)了解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概念、内容与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适应的类型;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可逆性损伤的类型、概念及病理变化;坏死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二)熟悉适应的概念;萎缩、肥大、增生与化生转归;变性、坏死的原因、条件以及结局或转归。

(三)了解损伤的原因;凋亡的概念,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概念,萎缩、肥大、增生与化生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二)变性的概念、类型(水样变、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及其病理变化

 (三)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及各型病变特点;坏死的结局;凋亡的概念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二)熟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

(三)了解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一)再生的概念、类型、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再生过程。

(二)肉芽组织的概念、成分及形态;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三)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类型。

(四)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充血的概念与类型,淤血的病变与后果,肝、肺慢性淤血的病理形态学表现;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及各种血栓的形态;栓塞的概念,运行途径及类型,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类型、条件及各型形态学变化。

(二)熟悉动脉性充血的病变;出血的分类与后果,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影响与结局;梗死的影响与结局;出血的概念、病变。

(三)了解充血的原因、栓塞(脂肪、气体、羊水等)的影响,梗死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一)动脉性充血:概念、类型、病变及后果。

(二)淤血: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重要器官淤血:肺、肝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出血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后果。

(四)血栓形成:概念、形成条件与机制,形成过程与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五)栓塞:概念、运行途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六)梗死:概念、原因与条件,类型及病变,影响与结局。

 

第四章 炎症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病理形态特征;炎症的类型及各类型炎症形态特征;炎症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炎症与肉芽肿的区别

(二)熟悉炎症的结局和急性炎症过程及其发生机理

(三)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二、教学内容

(一)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

(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三)急性炎症过程及其发生机理炎症的结局

(四)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点及区别

(五)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第五章  肿瘤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及肿瘤的异型性概念;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良、恶性肿瘤及癌与肉瘤的区别。

(二)熟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三)了解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概念;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肿瘤的病因。

二、教学内容

(一)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形态:数目、大小、形状、颜色、质地;肿瘤实质与间质肿瘤细胞形态的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肿瘤生长方式和扩散方式;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及其概念;良性、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交界性肿瘤、瘤样病变。

(二)常见肿瘤举例:上皮性肿瘤:良性与恶性,常见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间叶组织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类型,癌与肉瘤的区别;癌前病变,原位癌的概念。

(三)自学内容: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肿瘤与遗传;肿瘤免疫。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和低钾血症、高钾血症概念、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二)熟悉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和分类。

(三)熟悉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和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原因。

(三)了解各型水、钠代谢紊乱和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水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

(二)钾正常代谢;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

 

第七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二)熟悉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包括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三)了解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特点;酸碱平衡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酸碱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

(二)双重性酸碱失衡(概念、原因、分类及特点);三重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单纯型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第八章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

(二)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三)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缺氧的分类;四种类型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

(二)缺氧时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三)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去除病因;.氧疗;防止氧中毒。

 

第九章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发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二)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发热时机体主要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三)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发热和过热的概念;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二)发热激活物的概念和种类; 内生致热原的的概念和种类及其产生和释放;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包括体温调节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与生理和防御功能的改变

(三)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原发病;一般性发热的处理;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解热措施。

 

第十章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制。

(二)熟悉休克的分类及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熟悉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了解休克认识和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

二、教学内容

(一)休克的概念及认识过程;休克的病因与分类;休克的发生机制:微循环发生障碍的机制(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三期微血管的改变、微循环灌流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分子机制(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活化及炎症介质表达)

(二)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紊乱、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器官功能变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制

(三)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病因学防治;发病学治疗;器官支持疗法;营养及代谢支持。

 

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DIC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二)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三)了解DIC的分期、分型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DIC概念DIC病因和发病机制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凝血物质进入血液)DIC的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及其机制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和分型; 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和基本病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概念;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缓进型高血压各期病变及对机体的影响;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和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慢性心瓣膜病的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二)熟悉重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的影响;急进型高血压的病变特点;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特点与表现。

(三)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和心瓣膜病的发病机制;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内容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重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概念及类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心肌梗死的合并症

(二)高血压病的类型,缓进型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与后果急进型高血压的病变特点

(三)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

(四)心瓣膜病的概念二尖瓣狭窄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肥大等概念;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二)熟悉心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和诱因;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和临床表现的病生基础。

(三)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和防治的病生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功能不全的原因、诱因及心力衰竭的分类。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收缩相关的蛋白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主动性舒张功能减弱被动性舒张功能减弱)、.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二)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心脏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性增强、心室重塑)、心外代偿反应(增加血容量、血流重新分布、红细胞增多、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三)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心输出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器官血流重新分配)、静脉淤血(体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

(四)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不同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矽肺的病变特点。

(三)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矽肺的病因、发病机理;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教学内容

(一)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矽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四)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二)熟悉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三)了解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类

(二)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三)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肾功能变化、胃肠变化);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病变特点、结局与合并症;

病毒性肝炎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特点;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原发性肝癌病变特点。

(二)熟悉食道癌、胃癌和肠癌病变特点。

(三)了解消化性溃疡病因和发病机理;病毒性肝炎病因、发病机理和结局;门脉性肝硬化结局;原发性肝癌病因;食道癌、胃癌和肠癌病因、扩散途径、病理与临床联系。

 二、教学内容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变特点

(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结局及合并症

(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特点及结局。

(四)肝硬化的概述、分类;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 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五)原发性肝癌和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病变特点;食道癌、胃癌和肠癌病因、病变特点、扩散途径、病理与临床联系 。

 

第十七章  肝性脑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概念;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二)熟悉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其发生机制;肝性脑病的诱因。

(三)了解防治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其发生机制

(二)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与分期和发生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肝性脑病的诱因;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肝肾综合征的概念、病因与类型及发病机制

 

第十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三)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

(一)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理;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二)肾盂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九章 肾功能不全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熟悉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三)了解防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分类;肾功能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的区别与联系

(二)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病因及分类(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肾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肾血管收缩肾小管损伤肾小球反馈机制失衡肾小球滤过系数降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尿成份的改变)移行期、多尿期多尿的机制)、恢复期)和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慢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展过程(肾储备功能降低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发病机制(原发病的作用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尿的变化多尿、少尿)、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骨营养不良、肾性高血压出血倾向肾性贫血)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尿毒症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机制尿毒症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二十章 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概念、子宫颈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熟悉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三)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内容

(一)子宫颈疾病: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子宫颈癌的病理变化、扩散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乳腺疾病:乳腺癌的病理变化、扩散和临床病理联系

(三)滋养层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变、扩散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卵巢肿瘤: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黏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点。

(五)前列腺疾病: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二十二章  传染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发病机理及基本病变;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生及各型的病变特点;伤寒及细菌性痢疾的肠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淋病的基本病变特点;梅毒的基本病变及各期梅毒的病变特点。

(四)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的病变特点及病因发病。

(五)了解肺外器官结核病病因及发病机理;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概念、发病的三个关键环节、发病机理及基本病变

(二)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三)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五)伤寒病、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并发症及结局。

(六)梅毒、淋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七)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变特点及病因发病、临床病理联系。

 

第二十三章  寄生虫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和肠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了解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

(一)阿米巴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

(二)肠阿米巴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  总论常见病变大体标本+切片标本观察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形态特征;常见变性的好发部位、形态特征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如何鉴别;栓塞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及其后果;炎症的局部的病理形态特征;渗出的各种炎症细胞;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炎症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与肉芽肿的区别。

(二)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各种变性、坏死的后果;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

(三)了解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二、实验内容

(一)病变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的观察方法。

(二)大体标本:肾/肝萎缩、肝/肾细胞水肿、肝/肾脂肪变性。肾/淋巴结/肺干酪样坏死、脾凝固性坏死、肝//肺液化性坏死、足趾干性坏疽。肉芽组织。肝慢性淤血及脂变(槟榔肝)、左股静脉血栓、动脉血栓、二尖瓣血栓。脾贫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化脓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咽、喉、气管及支气管假膜性炎、脑脓肿、多发性脑脓肿、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三)切片标本:肉芽组织、肺淤血水肿、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四)示教:肝细胞水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萎缩、肾小动脉壁透明变性、坏死的细胞核改变、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脾凝固性坏死、宫颈腺上皮鳞状化生、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炎性肉芽组织、结肠假膜性炎、异物巨细胞、肝脓肿、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实验二 常见肿瘤的大体标本+切片标本观察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和病理变化;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良、恶性肿瘤区别;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

(二)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

二、实验内容

(一)肿瘤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的观察方法。

(二)大体标本:乳头状瘤、卵巢囊性畸胎瘤、阴茎癌、浸润型胃癌、溃疡型胃癌、蕈伞型胃癌、隆起息肉型大肠/小肠癌、肺癌、子宫平滑肌瘤、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癌、肝转移癌、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骨肉瘤。

(三)切片标本:纤维瘤、纤维肉瘤。

(四)示教:皮肤乳头状瘤、鳞癌癌巢、角化珠、肿瘤细胞核分裂像、多核瘤巨细胞、结肠腺癌、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Ⅴ、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即为最终成绩。

理论课闭卷考试双向细目表

序号

讲课内容

试卷分值

1

绪论、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8-12

2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8-12

3

第四章 炎症

8-12

4

第五章 肿瘤

8-12

5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6-10

6

第七章 酸碱平衡紊乱

4-6

7

第八章 缺氧

2-4

8

第九章 发热

2-4

9

第十章 休克

2-4

10

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4

11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6-10

12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6-10

13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6-10

14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6-10

15

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6-10

16

第十七章 肝性脑病

6-10

17

第十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6-10

18

第十九章 肾功能不全

6-10

19

第二十章 生殖系统疾病

6-10

20

第二十二章 传染病

3-5

21

第二十三章 寄生虫病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