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Ⅰ、课程概况

英文名称: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先修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

后续课程:口腔预防学 口腔药理学 口腔内科学

总学时数:  60  学时

理论学时:  40 学时

实验学时: 20  学时

课外实践:    学时

    分: 3.5  学分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Ⅱ、课程简介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口腔医学专业各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学好口腔组织病理学对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口腔胚胎学、口腔组织学及其生物学功能与口腔组织病理学综为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有利于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归。本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口腔疾病的认识,从而为临床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组织与方法:口腔组织病理学课堂讲授是结合CAI课件,课堂观看大体及镜下标本图示,通过启发理解式教学方法,了解疾病的形态、机能变化及发展规律。实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在光镜下观看病理切片并讲解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

口腔组织胚胎学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结合CAI课件,运用启发式、提问式、以问题为先导等教学方法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实验教学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镜下观察组织切片,结合自制实验课多媒体课件教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教学保障:病理学教研室具有口腔组织病理学各章节的完整CAI课件和实验教学切片。有自己独立的病理切片制作室、显微镜等设备完全可以保障教学需求。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要求注明书名、版本、作者、出版社等)

  选用教材: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7版),于世凤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口腔组织病理学》》(第3版),沈丽佳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Ⅲ、课时分配安排

理论

序号

讲课内容

课时分配

1

口腔颌面部和牙发育

6

2

牙体组织

4

3

牙周组织

2

4

口腔黏膜

2

5

涎腺

1

6

龋病

3

7

牙髓病与根尖周病

3

8

牙周组织病

3

9

口腔黏膜病

3

10

颌骨和涎腺疾病

3

11

口腔颌面部囊肿

3

12

牙源性肿瘤

3

13

口腔颌面部其它肿瘤

1

14

口腔颌面部其它肿瘤

3

合计

40

 

 

 

实验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类型

课时分配

1

牙体组织和牙周组织

验证型

3

2

口腔黏膜、涎腺

验证型

3

3

龋病

验证型

3

4

根尖周病

验证型

3

5

口腔黏膜病

验证型

3

6

涎腺疾病

验证型

2

7

颌面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

验证型

3

合计

 

20

注: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

 

Ⅳ、正文

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篇  口腔组织胚胎学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神经嵴的分化;掌握鳃弓和咽囊的发育。

(二)掌握面部、腭、舌的发育。

(三)了解唾液腺及口腔黏膜的发育

(四)了解颌骨、颞下颌关节的发育;了解颌骨发育的调控。

二、教学内容

(一)掌握神经嵴的分化;掌握鳃弓和咽囊的发育。

(二)掌握面部发育过程;掌握面部发育异常。

(三)掌握腭部发育过程;掌握腭部发育异常。

(四)掌握舌及甲状腺的发育过程;掌握舌及甲状腺的发育畸形。

(五)熟悉唾液腺及口腔黏膜的发育。

(六)了解骨、上颌骨的发育;了解腭骨、颞下颌关节的发育及颌骨发育的调控。

第二章 牙的发育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板的发生;掌握牙胚的组成及所形成的牙体牙周组织。

(二)掌握成釉器、牙乳头及牙囊的发生与分化。

(三)熟悉牙体、牙周组织的形成过程。

(四)了解牙齿萌出与替换。

二、教学内容

(一) 牙板的发生:乳牙板、继承牙板及增加牙板,牙板的结局。

(二) 牙胚的发生:成釉器(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牙乳头、牙囊。

(三) 牙体组织的形成:釉质、牙本质的形成,牙齿发育与内外环境的关系。

(四) 牙根的形成:上皮根鞘与牙根的发生,双根及三根的形成,侧支根管的形成,牙周上皮剩余的来源

(五) 牙周组织的形成。

(六) 牙齿的萌出及萌出后的发育。

乳恒牙交替。

 

第三章 牙体组织

一、教学要求

(掌握牙体的基本结构及四种组织的分布。
(
掌握釉质的组织学组成,有机物集中之处的形态特点。
(
掌握牙本质的组织结构。
(
掌握牙髓组织的细胞成分、分布。

(掌握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
(
熟悉釉质的理化特性。

(熟悉牙本质的增龄及反应性改变。

(熟悉牙髓的生物学特性。

() 了解釉质的代谢。
(
) 了解牙本质的理化性质、神经分布及感觉。

(十一) 了解牙髓中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分布。

(十二) 了解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釉牙骨质界和釉牙本质界。

二、教学内容

 (一)  釉质

釉质组织学结构:釉柱、柱间质及柱鞘的分布、光镜结构及超微结构;釉质生长线;釉质中主要有机物釉板、釉丛、釉梭的分布及成因;釉牙本质界。

2  釉质的生物学特征:釉质的理化性状;釉质的渗透性;釉质的生活代谢。

3  釉质的表面结构:釉小皮,釉面横纹。

(二)  牙本质                 

1. 牙本质的理化性质:牙本质的组织结构

2. 牙本质的组织结构:牙本质小管的方向及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间质的结构,罩牙本质、管周和管间牙本质的分布;前期牙本质的所在,球间牙本质及托姆斯颗粒层的分布及形成,生长线。

3. 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继发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透明牙本质及死区。

4. 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

5. 牙本质液、牙本质渗透性和敏感性

(三) 牙髓

1. 组织结构: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形态(包括超微结构)及分布;细胞间质及胶原纤维的分布,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2. 生物学特性:牙髓有形成及营养牙本质功能;牙髓的增龄性变化;牙髓对刺激的反应及牙髓的修复力。

(四) 牙骨质

1. 理化特性:组成成分

2. 牙骨质分类:5种类型

3. 组织结构:无细胞牙骨质,细胞性牙骨质,牙骨质层板,穿通纤维,类牙骨质、釉牙骨质界,牙骨质牙本质界。

4. 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支持功能及修复功能,骨与牙骨质的比较。

 


第四章 牙周组织

一、教学要求

(一) 掌握牙周组织结构对其功能的影响。

(二) 掌握牙龈的组织结构。

(三) 掌握牙周膜中主纤维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四) 掌握固有牙槽骨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五)熟悉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分布和临床意义。          

(六)熟悉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七)了解牙龈的表面解剖和临床意义。

(八)了解牙周膜的功能与增龄性变化。           

(九)了解密质骨与松质骨的组织结构与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 牙龈

1. 表面解剖:游离龈、附着龈及牙间乳头和龈谷。

2. 组织结构:牙龈和牙槽部黏膜的比较,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固有层中胶原纤维的分组。

3. 牙龈和牙体附着关系: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结合上皮增龄时变化。

(牙周膜

1. 组织结构

1 牙周膜的主纤维束:牙槽嵴组、水平组、斜行组、根间组及根间组纤维的分布及功能。

2 未成熟的弹力纤维。

3 间隙组织: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牙周上皮剩余的形态、分布及临床意义;牙骨质小体、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2. 牙周膜的功能:形态与功能的关系,牙周膜的支持功能、形成及营养功能。

() 牙槽骨

1. 牙槽骨的解剖:固有牙槽骨(即筛状板或硬骨板)、牙槽间隔及根间骨隔。

2. 牙槽骨的结构:骨密质、骨松质、层板骨及束状骨。

3. 骨的形成与吸收:在镜下如何辨认骨的新生与吸收,影响骨新生与吸收的规律。

第五章 口腔黏膜

一、教学要求

(一)熟悉口腔黏膜的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二)了解口腔各种黏膜的结构特点:唇、颊、腭、舌背黏膜(味蕾)等。             

(三)了解黏膜的功能与增龄性变化。

三  教学内容

(口腔黏膜

1. 口腔黏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1 上皮:角化层、粒层、棘层、基底层及各层的结构及超微结构。

2 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含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炎症细胞。

3 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口腔黏膜可分咀嚼黏膜、被覆黏膜及特殊黏膜三种类型。

1. 唇:唇黏膜、移行部及唇皮肤的组织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2. 腭:表面解剖,对比软硬腭黏膜。

3. 舌:舌背各种舌乳头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结构;舌腹黏膜及舌根黏膜。

4. 颊黏膜及口底黏膜。

 

第六章 唾液腺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唾液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腺泡、导管和肌上皮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二)熟悉三大唾液腺的组织学特点。

(三)了解小唾液腺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唾液腺的功能与增龄性变化。

二、教学内容

(一)唾液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腺泡的结构及超微结构,闰管、分泌管及排泄管、肌上皮细胞

(二)唾液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
腮腺:位置、体表投影、导管开口,分泌唾液的性质,腮腺内异位淋巴结组织。
下颌下腺:位置、导管开口,分泌物性质。
舌下腺:位置、导管开口的特点。分泌物性质。

小唾液腺:唇、颊、舌、腭、磨牙后腺。

(三)唾液腺的功能与增龄性变化。

 

第七章  颞下颌关节

本章为学生自学,教师给予辅导。

 

第二篇 口腔病理学

第八章  牙发育异常

一、教学要求

(一)熟悉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四环素牙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

(二)了解额外牙、融合牙、双生牙、结合牙、牙内陷、畸形中央尖、釉珠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牙齿形态发育异常

(二)牙齿结构发育异常。

 

 第九章 龋   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龋病的概念。

(二)掌握牙釉质龋(平滑面龋、窝沟龋)光镜及电镜下的病理变化。

(三)掌握牙本质龋光镜及电镜下的病理变化及牙髓的变化。

(四)熟悉龋病的发病因素:细菌和菌斑、食物、宿主(牙齿、唾液)以及氟化物与龋的关系。

(五)熟悉牙本质龋与釉质龋病变过程的区别;熟悉牙骨质龋的发生与发展的特点。            

(六)了解酸原学说、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螯和学说。

(七)了解急性龋、慢性龋及静止龋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概论:龋病的概念,性质,临床特征,与非龋疾病的区别,龋发病情况。

(二)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化学细菌学说。

2. 蛋白溶解学说。

3.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4. 三联因素学说:细菌和菌斑、食物、宿主三大因素。

(三)龋病的病理变化                                                     

1. 釉质龋:肉眼所见,光镜及电镜下釉质龋的变化,介绍釉质龋的分层,龋破坏的早期现象(破坏方式),龋在不同部位的发展特点。

2. 牙本质龋: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的变化,牙本质龋的超微结构,牙本质龋时的牙髓变化。

3. 牙骨质龋:多见于老年人根龋。

 

第十章 牙髓病

一、教学要求

(一) 掌握牙髓炎的分型及各型牙髓炎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

(二) 熟悉牙髓变性(空泡变性、网状萎缩、纤维变性、牙髓钙化 )的概念。

(三) 熟悉牙髓坏死及牙髓坏疽的概念。

(四) 了解牙髓炎的病因,牙体吸收(内吸收和外吸收)概念。

二、教学内容

(一) 牙髓充血:生理性,病理性。

(二) 各型牙髓炎的病因、病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
(三) 牙髓变性:成牙本质细胞层空泡性变、牙髓钙化、牙髓网状萎缩、牙髓纤维性变。
(四) 牙髓坏死与坏疽的概念

(五) 牙体吸收:牙内吸收和牙外吸收。

 

 第十一章 根尖周炎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根尖周炎的病理改变;掌握根尖囊肿的病理变化;掌握根尖肉芽肿与脓肿、根尖囊肿之间的关系。

(二)了解致密性骨炎及根尖周炎病理变化

二、教学内容

(一) 根尖周炎的病因。
(二) 急性根尖周炎的病变及结局
(三) 慢性根尖周炎的分型
(四) 根尖肉芽肿的病理变化及发展变化
(五) 根尖周炎的免疫机理。
(六) 根尖囊肿的病理改变
(七) 由龋病引起的牙髓炎、根尖周病发展变化过程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慢性龈炎与龈增生的病理变化;掌握牙周炎的概念、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二)熟悉慢性龈炎与龈增生的临床表现及牙周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三)了解慢性龈炎与龈增生的概念及病因;牙周创伤的概念与组织病理学改变。

二、教学内容  

(一) 牙周组织疾病定义、分类及发病情况。

(二) 龈病分类及常见龈病:慢性龈炎、龈增生、坏死性龈炎。

(三) 牙周病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四) 局部牙面沉积物对牙周病的作用。
(五) 牙周炎发展过程
(六) 牙周袋的形成,牙周袋典型的组织病理变化,牙周袋的三种情况
(七) 牙槽骨吸收的机理

(八) 牙周炎的修复

(九) 牙周变性的组织病理变化。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的概念;掌握白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及良性黏膜类天疱疮的病理及免疫病理和临床表现。

(二)了解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白塞综合征、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多形渗出性红斑、疱疹性口炎、念珠菌病、结节病、艾滋病的口腔表征等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内容  

(一) 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过度角化,角化不良,上皮异常增生,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疱、糜烂、溃疡、皲裂、假膜、斑、及丘疹

(二) 白斑的定义、病因、临床病理改变、癌变的可能性。

(三) 红斑的定义、临床表现与病理学变化

(四) 白色海绵状斑痣,白色水肿的临床病理改变,与白斑鉴别。

(五) 扁平苔癣临床表现病理变化

(六)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

(七) 天疱疮的临床特征病理变化:上皮内疱及天疱疮细胞

(八)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发病因素与病理改变。

(九) 白塞氏综合征的病变范围及病理变化。

(十) 白色念珠菌病。

(十一)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第十四、十五章 颌骨疾病及颞下颌关节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基本病理学改变;掌握骨囊肿的分型及病变。                             (二)掌握熟悉各型骨髓炎的病变。

(三)了解组织细胞增生症。

二、教学内容

(一) 颌骨骨髓炎

(二)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三) 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

 

第十六章  唾液腺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及慢性唾液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病理变化。

(二)掌握舍格伦综合征及唾液腺症的病理变化。

(三)掌握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样囊性癌及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变化及生物学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急性及慢性唾液腺炎的病理变化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病理变化

(二)舍格伦综合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三)WHO关于唾液腺肿瘤的分类。

(四)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样囊性癌及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变化及生物学特点。

(五)恶性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瘤的病理变化。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含牙囊肿的病理变化特点。

(二)掌握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和黏液囊肿的病理变化特点;掌握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黏液囊肿的临床表现。

(三)熟悉含牙囊肿和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表现,

(四)了解萌出囊肿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了解婴儿龈囊肿发病的时间、病理、临床特点。

(五)了解成人龈囊肿与发育性根侧囊肿的病理、临床表现;了解牙旁囊肿的病理、临床表现。

二、教学内容

(一)WHO关于口腔颌面部囊肿的分类

(二)含牙囊肿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三)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黏液囊肿的病理变化。

(四)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黏液囊肿的临床表现。

 

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瘤的病理和生物学特点。

(二)掌握牙瘤、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病理和生物学特点;掌握牙瘤、牙源性钙化囊肿的临床表现。

(三)掌握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的病理和生物学特点。

(四)熟悉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五)熟悉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瘤的临床表现

(六)了解牙源性纤维瘤、牙源性黏液瘤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内容

(一)牙源性肿瘤的WHO分类及各肿瘤的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

(二)成釉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改变及与恶性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癌的区别与联系。

(三)混合型牙瘤与组合型牙瘤的病变区别与联系。

(四)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病理改变、生物学行为和组织来源。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龈瘤、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掌握颗粒细胞瘤的病理变化。

(二)熟悉鳞状细胞癌的三级分类及病变标准。

(三)了解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二、教学内容

(一)牙龈瘤、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二)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的病变特点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  牙体、牙周组织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本质和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前者的理化特性。

(二)掌握牙本质中钙化程度差异的组织学现象及反应性变化。

(三)掌握牙周膜、牙槽骨、牙龈的组织学结构及牙龈的表面解剖。

(四)熟悉牙周韧带的形态和功能的关系。

(五)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感觉、熟悉牙髓的增龄变化。

(六)了解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和牙龈的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

二、实验内容

(一)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及其它成分,牙槽骨与牙龈的组织结构,牙龈的表面解剖。

(二)矢状切面牙体牙周组织切片。

(三)冠状切面牙体牙周组织切片。牙周韧带的形态和功能,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四)牙齿纵磨片。

(五)牙齿横磨片。

(六)牙齿脱钙片。

 

                        实验二 口腔黏膜

一、  实验目的要求

(一) 掌握口腔黏膜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二) 掌握口唇及舌背黏膜的组织学特征。

(三) 熟悉腭、颊、口底及牙槽黏膜的组织学特征。

 二、实验内容

(一)口腔黏膜组织学类型及各类黏膜的组织学特征。

(二)口腔黏膜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三)口唇切片。

(四)舌背切片。

 

实验三   唾液腺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唾液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二)掌握大小唾液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征。

(三)熟悉唾液腺的性质及组成。

二、实验内容

(一)观察腮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切片。

(二)观察各小唾液腺切片。

(三)观察大小唾液腺的组织学图谱。

 

                        实验四   龋病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釉质龋和牙本质龋的发生和发展。

(二)掌握釉质龋和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

(三)了解龋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

二、实验内容

(一)观察釉质平滑面早期龋磨片。

(二)观察釉质窝沟早期龋磨片。

(三)观察牙本质龋磨片及切片。

(四)观察龋病图谱。

 

实验五 根尖周病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根尖周炎的发生病因和发展过程。

(二)掌握各类根尖周炎的病理改变及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

(一)观察慢性根尖肉芽肿切片。

(二)观察根尖囊肿切片。

 

实验六  口腔黏膜病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口腔黏膜病常见病变以及白斑、扁平苔藓、疱疹性口炎、念珠菌性口炎的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二)了解口腔天疱疮、慢性盘形红斑狼疮病因、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意义

二、实验内容

(一)观察扁平苔藓病理切片。

(二)观察寻常性天疱疮的病理切片。

(三)示教口腔黏膜白斑的性病理变化。

 

实验七   唾液腺疾病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腺癌的病理变化。

(二)熟悉腺淋巴瘤、恶性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变化。

(三)了解唾液腺肿瘤的分类及其它涎腺肿瘤。

(四)了解唾液腺一般炎症。

二、实验内容

(一)观察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切片。

(二)观察表皮样癌的病理切片。

(三)腺样囊腺癌的病理切片。

(四)示教腺淋巴瘤和恶性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变化特点。

 

实验八  口腔颌面部囊肿及牙源性肿瘤

一、  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常见的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的组织发生、病变好发部位及病理特点。

(二)掌握牙源性肿瘤的分类。

(三)掌握成釉细胞瘤、牙瘤、牙源性腺样瘤及成釉细胞纤维瘤的病理变化。

(四)熟悉面裂囊肿的发生部位及上皮来源。

(五)了解口腔颌面部囊肿的分类。

二、实验内容

(一)观察含牙囊肿的病理切片。

(二)观察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病理切片。

(三)观察腮裂囊肿的病理切片。

(四)观察甲状舌管囊肿的病理切片。

(五)观察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切片。

(六)示教牙源性黏液瘤的病理变化特点。

 

Ⅴ、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本课程考试实行百分制,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实验课成绩及理论课考试相结合,从三个方面综合评分。理论课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课考核占总成绩的20%

理论课闭卷考试双向细目表

序号

讲课内容

试卷分值

1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5-8

 

2

第二章 牙的发育

3-4

 

3

第三章 牙体组织

4-5

 

4

第四章 牙周组织

3-4

 

5

第五章 口腔黏膜

5-7

 

6

第六章 唾液腺

2-3

 

7

第七章 颞下颌关节

 

 

8

第八章 牙发育异常

1-2

 

9

第九章 龋病

4-5

 

10

第十章 牙髓病

8-14

 

11

第十一章 根尖周炎

2-3

 

12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

7-9

 

13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

15-18

 

14

第十四章 颌骨疾病

4-5

 

15

第十五章 颞下颌关节病

 

 

16

第十六章 唾液腺疾病

5-8

 

17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6-9

 

18

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10-12

 

19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