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Ⅱ)》教学大纲
Ⅰ、课程概况
英文名称:PathologyII |
||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 |
||
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药理学 |
||
总学时数: 60学时 |
理论学时: 45学时 |
实验学时: 15学时 |
课外实践: 0学时 |
学 分: 3.5学分 |
|
适用专业: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 |
Ⅱ、课程简介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掌握疾病的基本规律及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2.教学组织与方法:
① 理论教学:以大班为单位进行多媒体课件讲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课堂讲述相结合。
② 实验教学: 实验课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实验类型以自我观察为主,实验提供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和病理学网络实习课件;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小结;适当安排临床病理讨论。
③ 辅导形式:课堂答疑、网络查询、临床病理讨论等。
3.教学保障:电脑、网络服务器、投影仪、显微镜、数码显微镜、DVD、病理学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等。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要求注明书名、版本、作者、出版社等)
① 选用教材: 《病理学》(第8版),李玉林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 选用教材:《病理学实习指导》,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自编教材。
③ 参考书目:《病理学》(第2版),王恩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教学网站: http://jpkc.gdmc.edu.cn/blx/
Ⅲ、课时分配安排
理论课
讲课内容 |
课时分配 |
|
1 |
绪论 |
0.5 |
2 |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
2.5 |
3 |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
1 |
4 |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3 |
5 |
第四章 炎症 |
3 |
6 |
第五章 肿瘤 |
5 |
7 |
第六章 环境和营养病理学(自学) |
|
8 |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4 |
9 |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
4 |
10 |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
5 |
11 |
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
1.5 |
12 |
第十一章 免疫性疾病(自学) |
|
13 |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
4 |
14 |
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
2 |
15 |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
1.5 |
16 |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合并到第十六章) |
1.5 |
17 |
第十六章 传染病 |
6 |
18 |
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合并到第十六章) |
0.5 |
19 |
第十八章 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自学) |
|
合计 |
45 |
实验课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类型 |
课时分配 |
1 |
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
验证型 |
3 |
2 |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炎症 |
验证型 |
3 |
3 |
实验三 肿瘤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
验证型 |
3 |
4 |
实验四 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 |
验证型 |
3 |
5 |
实验五 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传染病 |
验证型 |
3 |
合计 |
|
15 |
注: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
Ⅳ、正文
理论教学大纲
绪论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病理学的概念。
(二)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三)了解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概念、内容与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适应的类型;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二)熟悉适应的概念;萎缩、肥大、增生与化生的转归。变性、坏死的原因、条件以及结局或转归。
(三)了解损伤的原因;凋亡的概念,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概念,萎缩、肥大、增生与化生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二)变性的概念、类型(水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病理性钙化)及其病理变化。
(三)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及各型病变特点。坏死的结局。凋亡的概念。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二)熟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
(三)了解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一)再生的概念、类型,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再生过程。
(二)肉芽组织的概念、成分及形态;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三)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充血的概念与类型,淤血的病变与后果,肝、肺慢性淤血的病理形态学表现;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及各种血栓的形态;栓塞的概念、运行途径及类型,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类型、条件及各型形态学变化。
(二)熟悉动脉性充血的病变;出血的概念、病变、分类与后果,血栓形成的过程、影响与结局;梗死的影响与结局。
(三)了解充血的原因,栓塞(脂肪、气体、羊水等)的影响,梗死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一)动脉性充血:概念、类型、病变及后果。
(二)淤血: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肺、肝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出血: 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后果。
(四)血栓形成:概念、形成条件与机制,形成过程与形态,血栓的结局及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五)栓塞:概念、运行途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六)梗死:梗死的概念、原因与条件,类型及病变,影响与结局。
第四章 炎症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炎症的概念和基本病变;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炎症的结局。
(二)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三)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的渗出过程及其发生机理。
二、教学内容
(一)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
(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炎症渗出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机理。
(三)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常见类型(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点及区别。
(四)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和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五)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炎症的结局。
第五章 肿瘤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肿瘤的概念。
(二)掌握肿瘤的一般形态、组织结构与肿瘤的异型性。
(三)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
(四)掌握良、恶性肿瘤及癌与肉瘤的区别。
(五)熟悉肿瘤的分类。
(六)熟悉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概念。
(七)熟悉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八)熟悉常见上皮来源肿瘤和间叶来源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
(九)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十)了解肿瘤转移机理,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二、教学内容
(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及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二)肿瘤的形态:数目、大小、形状、颜色、质地;肿瘤的组织结构:实质与间质。
(三)肿瘤的分化,异型性的概念及具体表现(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和细胞形态异型性)。
(四)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五)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生长方式、生长特点、扩散途径与机制。
(六)肿瘤的分级与分期:两者的概念。
(七)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八)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交界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概念,癌与肉瘤的区别。
(九)常见肿瘤举例:上皮组织肿瘤与间叶组织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
(十)癌前病变、原位癌的概念。
(十一)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原癌基因及癌基因的概念,环境致瘤因素,肿瘤与遗传,肿瘤免疫。
第六章 环境和营养病理学(自学)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掌握冠心病的概念及类型;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缓进型高血压各期病变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与后果。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二)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的影响。熟悉急进型高血压的病变特点。熟悉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特点。
(三)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和心瓣膜病的发病机制。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了解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类型,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概念。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
二、教学内容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重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冠心病的概念及类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
(二)高血压病的类型,缓进型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与后果;急进型高血压的病变特点。
(三)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
(四)二尖瓣狭窄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五)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概念,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病因和病理变化。
(六)自学: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类型、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不同点;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病变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二)熟悉病毒性肺炎和肺硅沉着病的病理变化。
(三)了解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四)了解肺气肿、肺心病的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
(一)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大体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四)自学: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类型和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了解其发病机理。
(三)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与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四)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类型、常见组织学类型和扩散途径。
(五)熟悉消化管癌的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
二、教学内容
(一)慢性单纯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
(二)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特点、结局与合并症。
(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肝硬化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及与门脉性肝硬化的形态区别。
(五)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早期肝癌的概念。
(六)食道癌、胃癌和肠癌的病因、大体分型、常见组织学类型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与临床病理联系。
(七)自学:阑尾炎的类型和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理。
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淋巴组织肿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二)掌握髓系肿瘤的概念和常见类型,白血病的概念。
(三)了解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和病变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淋巴组织肿瘤的概念和分类,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变特点与两者区别。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和形态特点。
(二)髓系肿瘤的概念和常见类型,白血病的概念。
(三)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变特点,费城染色体的概念。
(四)自学: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和病变特点。
第十一章 免疫性疾病(自学)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二)掌握肾小球肾炎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和转归。
(三)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熟悉肾和膀胱常见肿瘤的特点。
(五)了解肾小球肾炎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
(一)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肾炎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理;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二)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肾和膀胱常见肿瘤:肾癌、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子宫颈原位癌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子宫颈癌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三)熟悉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四)了解卵巢肿瘤、乳腺癌的常见组织学类型。
(五)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内容
(一)子宫颈疾病: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子宫颈原位癌、CIN的关系;子宫颈癌的病变、扩散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滋养层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变、扩散途径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卵巢肿瘤: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的病变特点及区别。
(四)乳腺癌的常见组织学类型、病变、扩散途径及临床病理联系。
(五)前列腺疾病: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及区别。
(二)了解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二、教学内容
(一)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甲状腺腺瘤的形态特点及常见组织学类型。
(三)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各型病变特点,砂粒体的概念。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脑疝的常见类型。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熟悉脊髓灰质炎的病变特点。
(三)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脑水肿和脑积水的概念,脑疝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四)自学:脊髓灰质炎的病变特点。
第十六章 传染病
一、教学要求
(一)熟悉传染病的概念、发病机理及基本病变。增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和诊断能力。
(二)掌握结核病的病因、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及各型的病变特点,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掌握伤寒病及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肠道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淋病的病变特点,梅毒的基本病变及各期梅毒的病变特点。
(三)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熟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的病因、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了解结核病、伤寒病及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概念、发病的三个关键环节、发病机理及基本病变。
(二)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三)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五)伤寒病、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并发症及结局。
(六)淋病、梅毒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七)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肠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了解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教学内容
(一)阿米巴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病机理,肠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阿米巴肺脓、阿米巴脑脓)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实验目的要求
认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的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性病变;掌握适应、变性、坏死、肉芽组织的形态学特点。
(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形态特征。常见变性的好发部位、形态特征。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二)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及各种变性、坏死的后果。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
(三)了解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
(一)病理学标本的观察方法。
(二)大体标本:肾/肝萎缩、肝/肾细胞水肿、肝/肾脂肪变性。肾/淋巴结/肺干酪样坏死、脾凝固性坏死、肝/脑/肺液化性坏死、足趾干性坏疽。
(三)切片标本:肝细胞水变性,肺干酪样坏死,肉芽组织。
(四)示教:肝细胞萎缩、肾入球小动脉壁透明变性、坏死的细胞核改变、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脾凝固性坏死、宫颈腺上皮鳞化、新生毛细血管。
实验二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炎症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肝、肺慢性淤血的病理形态学表现与后果。
(二)掌握常见血栓的形态,区别白色血栓与红色血栓。
(三)掌握梗死类型,区别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的形态学特征。
(四)掌握炎症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理解炎症的本质。
二、实验内容
(一)大体标本:肝慢性淤血及脂肪变性(槟榔肝)、左股静脉血栓、动脉血栓、二尖瓣血栓、脾贫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化脓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咽、喉、气管及支气管假膜性炎,大脑颞叶脓肿、多发性脑脓肿、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二)切片标本:肺淤血水肿、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三)示教:肺淤血水肿、混合血栓、结肠假膜性炎、肝脓肿、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宫颈炎性息肉、异物巨细胞。
(四)临床病理讨论。
实验三 肿瘤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掌握肿瘤异型性的具体表现,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二)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
(三)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后果。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四)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
二、 实验内容
(一)肿瘤标本的观察方法。
(二)大体标本:乳头状瘤、卵巢囊性畸胎瘤、阴茎癌、浸润型胃癌、隆起息肉型大肠癌、子宫平滑肌瘤、乳腺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癌、肝转移癌、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骨肉瘤。二尖瓣急性风湿性疣状心内膜炎、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大脑内囊出血、脑底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固缩肾、心肌梗死及心脏破裂。
(三)切片标本: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主动脉粥样硬化。
(四)示教:乳头状瘤、角化珠、病理性核分裂像、多核瘤巨细胞、结肠腺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固缩肾、风湿小结。
(五)临床病理讨论。
实验四 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不同点;掌握肺气肿大体和镜下形态特点,掌握肺癌大体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二)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掌握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病变特点、病理类型及其临床表现。掌握消化道常见肿瘤的大体分型。
(三)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四)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
二、实验内容
(一)大体标本: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弥漫型肺癌。慢性胃溃疡、亚急性重型肝炎、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硬化合并巨块型肝癌、肝硬化合并多结节型肝癌、蕈伞型胃癌、隆起息肉型结肠癌、溃疡型食管癌、溃疡型胃癌、缩窄型食管癌、浸润型胃癌、浸润型结肠癌。
(二)切片标本:大叶性肺炎、慢性胃溃疡、门脉性肝硬化。
(三)示教:纤维素穿过肺泡孔现象、小叶性肺炎、肺气肿、燕麦细胞癌、慢性胃溃疡、嗜酸性小体、假小叶、癌性血窦、印戒细胞。
实验五 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传染病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和转归。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掌握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及区别。
(三)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和结核结节的形态学特点。掌握原发性肺结核和各型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掌握肠伤寒、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病变特点。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四)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实验内容
(一)大体标本:大白肾、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细胞癌、肾盂/膀胱乳头状癌。子宫颈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前列腺增生症、乳腺癌。原发性肺结核合并淋巴道及血道播散、原发性肺结核合并干酪样肺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局灶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干酪样肺炎、肺结核瘤、溃疡型肠结核、增殖型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伤寒(髓样肿胀期)、肠伤寒(坏死期)、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切片标本: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葡萄胎、淋巴结结核。
(三)示教:新月体、萎缩肾单位、肾透明细胞癌。水肿绒毛、绒毛膜癌的两种癌细胞。结核结节、伤寒细胞、阿米巴滋养体、筛状软化灶。
Ⅴ、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实验课采用小测验、作业方式考核,实验课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理论课采用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理论课闭卷考试双向细目表
序号 |
讲课内容 |
试卷分值 |
|
1 |
绪论 |
1 |
|
2 |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
5~6 |
|
3 |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
1~2 |
|
4 |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6~7 |
|
5 |
第四章 炎症 |
5~7 |
|
6 |
第五章 肿瘤 |
9~11 |
|
7 |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7~9 |
|
8 |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
7~9 |
|
9 |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
9~11 |
|
10 |
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
1~3 |
|
11 |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
7~9 |
|
12 |
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
4~5 |
|
13 |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
1~3 |
|
14 |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
1~3 |
|
15 |
第十六章 传染病 |
10~13 |
|
16 |
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 |
1 |